熱點信息 Focus
黨建工作

習近平與甯夏的故事

作者:admin 時間:2020-06-09 13:46  浏覽:

   
                                       
學習進行時

  習近平總書記8日赴甯夏考察調研。從昔日的苦瘠之地到今天的塞上江南,甯夏的發展是習近平始終的牽挂。本文帶您回顧習近平與甯夏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8日赴甯夏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先後來到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黃河吳忠市城區段、金星鎮金花園社區,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加強黃河流域生态保護、促進民族團結等情況。這是2020年全國兩會結束後,習近平總書記的首次地方考察。

                       

  從公開報道中,習近平與甯夏的故事要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4月,作為福建省委副書記、同時也是福建省對口幫扶甯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甯夏。此後,他一直關注、牽挂着這片土地,2008年和2016年,他又兩次來甯夏考察調研。

  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态保護……習近平對甯夏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你常洗澡嗎?”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來到泾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實地考察精準扶貧情況。

  在考察中,除了察看屋内陳設外,習近平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設施。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習近平說“挺好”,關心地問家裡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嗎?”

  習近平為何對洗澡這件事這麼挂心?這個問題其實有來由。1997年第一次來甯夏,習近平就為西海固地區的貧困狀況所震撼。回憶當時的情況,習近平說,老百姓用水很困難,也洗不上澡。

  洗澡問題本質上就是用水問題。對于曾經非常幹旱的西海固來說,解決用水問題不僅是解決基本的民生需求,也事關脫貧緻富和經濟發展。

  1997年,習近平對口幫扶甯夏脫貧攻堅的一個重點就是水。他抓井窖工程,解決群衆生活用水問題;鼓勵小圓井抽水灌溉,解決産業用水問題……

  水不僅種活了莊稼,也澆灌着脫貧緻富的希望。如今的西海固,正如總書記期望的那樣,逐漸由“幹沙灘”變成“金沙灘”。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楊嶺村位于曾經“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腹地,山大溝深、産業滞後等因素制約着當地群衆脫貧的步伐。

  這些年,随着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村子的水、電、路、産業發展等多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别是對貧困戶實施人均發展一畝糧、一畝菜、一頭牛的幫扶措施,使貧困戶收入越來越有保障。

  “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産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2016年在甯夏考察時,習近平強調。一句“根本出路”,凸顯了産業扶貧的重要性。

  走好這條“根本出路”,習近平在1997年對口幫扶甯夏脫貧攻堅時就已經開了個好頭。當時,他着力發展洋芋馬鈴薯生産,加工成飼料賣給東部一些地方用來飼養鳗魚。這一項當時就帶動人均增收一二百元。

  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如今,有産業聯合黨支部一頭對接農戶,一頭對接企業,也有企業為農戶做好技術保障、打開市場銷路,發展産業已經成為西海固的脫貧“利器”。

“閩甯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1997年7月15日,“閩甯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閩甯”,是習近平為永甯縣的生态移民點取的名字,也是“閩甯協作”開花結果的一個見證。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對口幫扶甯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對口幫扶甯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甯對口扶貧協作。

  抓井窖工程、發展産業就是當時閩甯對口扶貧協作抓的重點。另外一個大動作,是實施了“移民吊莊”工程,讓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那些地方的群衆搬遷到适宜生産生活的地方,建起了閩甯村。

  正如總書記所說,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自閩甯村正式奠基至今二十多年,當初荒蕪的戈壁變成了接納6萬多生态移民的閩甯鎮,水電路衣食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9年,閩甯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3500元以上。

  閩甯鎮成為我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扶貧協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範例。2016年在甯夏考察時習近平稱贊道,閩甯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産業布局、拓展對内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标的大舉措。“閩甯協作”在戈壁灘上結出的豐碩成果就是對此的有力證明。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2016年7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的話堅定有力。

  西部地區特别是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闆,進一步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必須采取系統的政策和措施。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4點要求: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完善結對,深化幫扶;明确重點,精準聚焦;加強考核,确保成效。

  “山”“海”攜手,至今已著成無數脫貧華章。已經取得的成果固然可貴,但攜手脫貧更需久久為功、“長期堅持”。

  今年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闡明了接下來的幫扶政策。跨越山海、攜手脫貧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第一次踏入甯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神華甯煤年産25萬噸甲醇項目。彼時的工廠還很小,但蘊藏的活力已蓬勃可見。

  8年後,習近平再次來到甯東能源化工基地考察,詳細了解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項目建設進展情況。

  站在熱火朝天的工廠,習近平總書記的聲音充滿了力量:“我的心情也很激動,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大廈在一磚一瓦地建起來。在場的工人兄弟姐妹們,我對你們充滿了敬意。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就是靠着我們工人階級的拼搏精神,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我們才能夠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偉大目标,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這句話樸實而又充滿力量。具體到甯夏,要怎麼幹?習近平給出了答案:“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創新驅動發展是新路,更是光明大道。2016年12月,神華甯煤煤制油示範項目建成投産,成為“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一個巨大成果。習近平在對此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強調,“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甯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甯夏代表團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參與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心願單”。其中之一,就是“構築祖國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國家生态安全”。

  “甯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習近平對甯夏生态保護一直很關注。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騰格裡沙漠遭企業污染一事作出批示;2016年7月來甯考察時,總書記再次強調“對破壞生态環境的行為,必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徹底解決問題”……

  生态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鍊條。土地、水、濕地……對于甯夏生态保護的每個方面,習近平都有思考、有部署。他強調,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要強化源頭保護,下功夫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重點湖泊濕地生态環境。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污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甯夏推進生态環境保護的步伐愈走愈堅實。6月3日,甯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發布2019年全區生态環境質量狀況及2020年生态環境保護工作進展情況。公報顯示,2019年,甯夏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良好,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區生态環境狀況進一步改善。

  以“生态立區”為戰略的甯夏,正在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轉載自:共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