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信息 Focus
黨建工作

沖鋒在安全保障最前沿

作者:admin 時間:2020-04-21 14:06  浏覽:

   
                              
                                                                              隻要有助于病人康複 再苦再累也值得”
                                                                       ——記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
 
        坐落在北京豐台區嶽各莊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設有感染病醫學部,該部醫護人員每天要與可怕的“病毒”“細菌”打交道,面對傳染病患者,接觸傳染性物品……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感染病醫學部成為北京市确診患者定點收治醫院。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是抗擊非典、防控甲流、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的主力,是國家和軍隊疫情防控的拳頭力量。



     忠誠使命,黨員骨幹當先鋒



       “在這個非常時期,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入黨願望,也更加堅定了我為黨和人民盡職盡責的信念。”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的醫生楊光回憶起火線入黨的那一刻,興奮而激動。作為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楊光已經連續奮戰在抗疫一線1個多月了。



        抗疫期間,感染病醫學部堅持原有黨支部與臨時黨支部相結合的模式加強黨的建設,在工作區域懸挂黨旗,開設黨員先鋒崗、黨員示範崗等。“我是軍人,是黨員,還是傳染病專業醫生,我不上誰上。”曾參加過抗擊非典、抗擊埃博拉戰鬥的傳染病專家秦恩強說。



       在病區,專家姜天俊每天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夜以繼日地守護着患者,随時觀察患者病情的發展。為提高工作效率,他不敢多吃飯、多喝水,一個班下來常常全身濕透,累得筋疲力盡。當别人勸他休息時,他說,這是一名黨員應盡的責任。



       多管齊下,精準救治顯成效



       “3床的老先生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需密切關注病情變化”“32床血糖控制不理想,要立即輸入靜脈胰島素……”感染病醫學部每天下午都要開展病例讨論,由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主管醫生介紹病情,來自感染、重症、呼吸、心内、心理、營養等10多個學科專家認真聆聽,随後提出各自的專業意見,并根據患者病情不斷細化調整診療策略。



      “這是我們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采取的一項會診制度,主要是針對危重患者。”第五醫學中心姬軍生主任說,大家在國家診療指南基礎上,不斷優化個體化治療方案。



        感染病醫學部成立科研攻關組,在王福生院士帶領下,快速啟動科技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第二批應急攻關項目。


      “我們運用‘傳統中醫辨證診療融合現代分子對接技術’制定‘克冠一号’中藥組方,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了良好救治效果。”中醫科王睿林主任說,不少患者服用“克冠一号”中藥後,退熱時間比較快,肺部炎症好轉也比較快。



       身心并護,視患者如親人



       “阿姨,請您不要把口罩摘下來,這樣容易被感染”“叔叔,您咳嗽時一定要用紙巾捂住口鼻”……密閉的口罩下,厚厚的防護服裡,說句話都很費事,但感染病醫學部的護士總是不厭其煩地提示病人。“往往一個班次還未完成,嗓子就渴得要冒煙了。”護士長張潔利說:“大家覺得隻要有助于病人康複,再苦再累也值得。”



       “發熱門診走出的每位病人,我都清楚他們的病情。”黃磊說。不管是确診、疑似患者,還是被排除人員,黃磊都親自把關,确保萬無一失。感染病醫學部十分注重院後回訪,要求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對就診回家的人進行電話随訪,及時掌握他們的身體狀況。



         重症患者小楊住院期間,其父不幸病逝。小楊悲痛欲絕,一下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不配合高流量氧療、無創呼吸機等治療措施,專家徐哲看到眼裡,急在心上,他找各種機會跟小楊談心,專門加了他的微信,時不時加以開導:“你是男人,必須要堅強。你是家裡的頂梁柱,家裡今後還要靠你呢……”小楊漸漸恢複了生氣,也開始積極配合治療,最終康複出院。



       “除了專業的救治,醫務人員悉心的照顧、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印象深刻。”康複出院的一位患者說,正是這些看不見面龐的“白衣天使”的鼓勵和疏導,成為患者積極度過隔離治療的支撐力量。每位患者出院時,都會收到護士長黃加幹和同事疊好的千紙鶴。黃加幹說,千紙鶴代表着對患者的真摯祝福,承載着醫護人員打赢抗疫阻擊戰的必勝信心。
                                 




                                                                           在隔離病房守護患者的生命之燈
                                                 ——記陝西省優秀共産黨員、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怡
 

         直到在武漢奮戰的日子過半,張怡的眉頭才開始不再時刻緊蹙。



         CRRT機和有創呼吸機到位可以用了,越來越多的患者情況有了好轉……作為陝西首批援鄂醫療隊重症組副組長,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怡和同伴們的努力終于慢慢有了結果。



         4月9日,已經結束集中休養的張怡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談起援鄂的經曆,她直言沒覺得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就是換了個醫院去服務患者。



       初入武漢市第九醫院的隔離病房,3名醫生和9名護士負責35個重症患者,每班8小時,還要持續面對不斷增加的患者數量。那時,每個人恨不得都讓時間慢下來,讓自己再快一點兒、多做一些事。防護服下渾身濕透,護目鏡下眼睛紅腫,臉上、耳朵上的勒痕和水泡都沒能阻擋張怡和死神賽跑的決心,在50多天的戰“疫”中,她為生命逝去淚流滿面,同時也為每一次搶救成功歡呼雀躍。



     “1月30日下午,是我第一次進病區。那一層樓住了30多個病人。看到他們的狀态和病曆,我壓力非常大。”張怡回憶說。



        2月12日4時30分,張怡的視線被滿是水霧的護目鏡遮蔽,什麼也看不清楚,汗水還在不停地流。有同事提醒她,在防護服和口罩被汗浸染時盡量更換成新的。可是時間緊迫,她還要為29名患者開具醫囑、檢查單,檢查藥物使用情況,确定核酸檢測的安排。張怡拿出自己特意制作的工作任務表格,一項一項緊張有序進行。直至12日10時許,張怡才忙完工作回到住處,她在日記裡寫下了這樣的話:“不知不覺天亮了,其他兩位醫生已步履沉重。我讓他倆先換衣服,我留下交班。由于流程優化、一切順利,有一位患者可以出院了,另有幾位等待結果的患者應該不久後也會出院,想到這些,心情一下子明朗起來。”



        張怡告訴記者:“我們醫護人員直接接觸病人之前也有過很多的恐慌。大家都是以血肉之軀去對抗病魔,但是我看到很多人都很勇敢、堅強。我作為組長和姐姐,很心疼他們。别的同齡人也許在父母跟前盡孝,在孩子跟前盡責,而醫護人員要守護别人的家、别人的幸福。看着他們在一線奮戰,我真想用我的力量去呵護他們。”



        50多天很快也很慢,張怡傾盡全力,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溫暖善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自己熱愛的醫學事業,奉獻給病床上的患者。



       前不久,省委授予她“全省優秀共産黨員”稱号時,這樣評價:她時刻牢記黨員身份,總是把感染風險最高的崗位留給自己,在高強度的作業環境裡連續奮戰50餘天,救治新冠肺炎患者100多名。她以精湛醫術和過硬作風彰顯了共産黨員和白衣戰士的責任與擔當。



        跟她一起并肩戰鬥的同事們紛紛表示,援鄂期間,張怡率領重症二組率先進入武漢市第九醫院,在重症患者集中、工作難度最大的病區開展工作,主動放棄休息時間,争分奪秒與病毒賽跑,堅持每天收集整理工作中有代表性的問題,深入讨論分析,及時研究調整醫療檢驗和救治方案,極大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收治率和治愈率。



       面對榮譽,張怡說:“我們背後還有一群人,醫院的各位前輩們不斷叮囑鼓舞着我們、科室夥伴們想盡辦法寄來家鄉美食、曾經的患者發來慰問信息、朋友們每天在字裡行間表達關心、家人們克制着盡量少打電話少發微信,想留盡量多的休息時間給我們。這些時時刻刻都溫暖并激勵着我。”



       随着戰“疫”的時間一天天過去,張怡跟所有人一樣開始想念家人,想念家鄉的飯菜。



       “有幾天,我發現去樓下就餐的人越來越少,問了隊員後才知道不是因為飯不好吃,而是大家想吃陝西的飯菜了。後來,陝西廚師來到武漢,給我們做了泡馍、油潑面,大家非常高興。”因為有了來自方方面面的關懷,張怡和同事們一直堅持在隔離病房裡奮戰。



       她說:“雖然來自幾十家不同的醫院,以前我們或許素不相識,但在這裡,因為火熱的戰鬥情誼,所有的人都是‘生死之交’,毫不計較得失,大家都擰成一股勁兒,把工作做好。在成立臨時黨支部後,我擔任青年委員,我負責的重症二組好幾個年輕人都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4月3日是陝西省首批援鄂醫療隊結束集中休養的日子。因為馬上就要回到家裡跟家人團聚,張怡很開心。



        “從1月26日奔赴湖北後,兒子每天都給我在筆記本上畫‘平安日曆’。他用彩筆在上面寫着‘祝福媽媽’‘祝福武漢’。每天的日期旁邊,他都寫上‘媽媽今日平安’,然後畫上一個紅心。”談起兒子,張怡說因為自己總是出差,孩子已經習慣了媽媽不在家的日子,變得更加懂事。



        張怡不在家的日子裡,孩子每天自覺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還會監督姥姥、姥爺、爸爸戴口罩。孩子的懂事和支持也給了張怡很大的動力,她說:“在等不到我的微信消息時,孩子也特别理解我,他知道我可能在隔離病房裡工作,隻要結束工作後一定會給他回信息的。”



       再過幾天,張怡就要重新回到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日常工作中。她說:“其實,這幾天我也沒有閑着。想到還有很多同事在為患者奔波,我就想去替他們多分擔一些。所以,我們常常用微信、電話溝通患者病情,能為患者多做一些事,我會覺得心裡踏實。”     
                          




                                                                               王海新:沖鋒在航班安全保障最前沿
 

       下機旅客引導擺渡、機組人員服務保障、發熱旅客行李清關、旅客托運行李交付……從國際客運航班降落在石家莊正定機場的一刻起,王海新和同事們的工作就開始了。作為河北機場集團地面服務部黨委書記,3月24日起,王海新帶領着155名地面保障人員一直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石家莊正定機場承擔起了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的重要任務,并從3月中旬開始制定針對入境國際航班的保障方案。



      地面服務部是保障工作中與旅客接觸最密切的崗位,他們肩負着旅客服務、機組保障、行李處理等任務,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卻又繁雜瑣碎。這些别人眼中的困難,正是王海新“一定要上”的原因。



      “我全程參與了整個流程和工作方案的制定,明白現場情況一定會與先前預案有所出入,需要有人及時進行調整把控。這個人就應當是我,責無旁貸。”他說。



       3月24日,石家莊正定機場迎來首個經停分流航班。那是王海新難忘的一天,他和同事們“空腹”工作了15小時。



       “淩晨4點,我們在專家指導下穿好防護服後就上崗了。為了節約防護服,其間大家不吃不喝,沒有上過一次廁所,還要搬運大量行李,登記發熱旅客信息上報。所有工作結束已經晚上7點,有的人臨近虛脫。”王海新說。



       首個航班保障結束,身體疲累的王海新卻無心休息。他迅速召集相關人員對首日保障流程進行複盤,梳理短闆以提升效率:旅客下機轉運效率不高?那就在機下增加擺渡車引導員,及時調度車輛;現場查找行李時間過長?将行李按旅客姓名的首字母排列,一目了然;多次消毒後行李票信息模糊?設置模糊行李擺放專區,按大小和顔色擺放……



       堵點接連被疏解,但大量行李的清關交付問題仍然突出。“國際航班旅客行李較多,所有旅客的托運行李都是由行李分揀人員負責清關,壓力大、耗時長、體力不支。”王海新說。



       自第二個航班保障起,王海新果斷取消崗位界限,讓其他崗位保障人員結束工作後,都來支援行李分揀,他也與大家一起幹。經過調整,後續航班的400多件行李僅用5小時就完成了清關交付,用時大幅縮減。



        經停分流航班保障需要機場、疾控、邊檢、海關等多個部門協同作戰,作為地面保障負責人,王海新積極協調:與邊檢溝通,在辦理入關手續的同時做好行李信息登記,确保行李及時準确轉運;聯系海關,擴大行李提取區,避免旅客聚集;對接醫院,及時準确交付發熱旅客行李。



       同事們說,正是王海新的一次次細緻協調、從對講機中發出的一聲聲清晰指令,使得地面保障愈發高效有序。



       航班到達立馬上崗,工作結束迅速隔離。近一個月沒回家的王海新仍在航班安全保障最前沿戰鬥着。

轉載自:共産黨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