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蘭機場張莉萍:
守住疫情防控關口是我的責任
3月11日,和往常一樣,張莉萍仍然穿上防護服上機排查發熱疑似病人,她仔細地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美蘭機場是防疫情輸入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責任重大,任何一個人不嚴格地執行命令就會讓戰‘疫’失敗,所有人的努力都會白費。”作為海口美蘭機場飛行管理部急救中心主任,張麗萍從1月23日(臘月二十九)開始,便帶領團隊進入戰“疫”狀态。

張莉萍穿防護服準備上飛機去排查發熱病人
經曆“非典”戰場一切從容應對
自出現疫情以來,急救中心的工作内容就以疫情防控為主,在春節期間,經常會出現不同航班幾乎同時發現疑似病患的情況,這時候急救中心俨然成為機場“救火隊”,輾轉于機場的各個角落。
“在物資缺乏、時間又緊的情況下,我也要求團隊們按照高标準做好每一步。”經曆過“非典”疫情的張莉萍深知防控的重要性,她對發熱排查、測溫、物資保障、消毒、醫療污物、健康管理等方面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要求,制定11項工作流程圖,要求每一名醫護人員嚴格按照标準操作,實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有的崗位标準化,确保機場員工零感染。
張莉萍進行日常檢查工作
疫情形勢嚴峻,防控标準也每天在改變,張莉萍及其團隊每天到現場,嚴格落實每一項新規程。
堅守崗位輕傷不下火線
個子瘦小的張莉萍,工作起來卻是一副“拼命三娘”的模樣。大年初一下午,一批湖北籍旅客抵瓊,按照規定,下機後需要接受張莉萍及其團隊的檢查、轉送、隔離等一系列的工作。當時所有的旅客都表示不理解,情緒激動,場面難以控制。
面對這一嚴峻的考驗,張莉萍迅速反應,與乘客進行了持續6小時的溝通與解釋,不斷安撫他們的情緒。終于,在當晚21點,200多位旅客被成功轉送。到這個時候,張莉萍才放松下來。
在春節期間,因為旅客衆多和突發情況多,防控疫情的方案不斷調整,張莉萍便以機場為家。工作起來連續8天每天隻能睡兩三個小時,餓到胃痛時才想起來還沒吃飯成了常态,“在這個防疫的關鍵時刻,所有的同事都在努力戰鬥,作為黨員的自己更不能退縮。”張莉萍說。
黨徽在身責任在心
“‘非典’時期,我隻是一名普通的年輕醫生,想得比較簡單,就是執行命令。”如今的張莉萍,胸前佩戴着黨員徽章帶領着醫療團隊日夜不休地工作着,隊員的情緒和旅客的需求都成為她肩上的責任。
“因為工作壓力大,隊員們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就忍不住哭了,我很心疼他們。”為調節他們的情緒,張莉萍變成“知心姐姐”,積極鼓勵,耐心開導,幫助他們解決現有的問題,以快樂的心态投入工作。
從排查發熱人員到消毒液的擺放,張莉萍都認真對待。有位乘務員半夜發燒,張莉萍擔心不已,在醫院外面一直等候,得知隻是普通的呼吸道感染才松了一口氣;防疫物資緊張,張莉萍聯系所有渠道搜尋物資,電話打了上百個……雖然長期精神緊張、身體疲乏,但她從不對同事們說起,依然用飽滿的精神狀态出現在大家面前。
“我要給隊員們樹立一個好榜樣,累的時候隻能跟家人視頻說。”對于無法正常陪伴家人,張莉萍充滿内疚。但當她聽到孩子錄制的視頻裡說:“媽媽辛苦了”的時候,張莉萍說,那一刻,感到戰“疫”動力更足,“抗擊疫情太重要了,大家比小家重要,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
目前,海口美蘭機場的防控工作已經有節奏、有步驟、有方向的開展,“有現在的成績是大家團結合作的結果,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張莉萍鼓勵着隊員們,也在激勵自己。随着複工複産熱潮的到來,張莉萍表示,自己還将繼續做好自己的工作,把好疫情防控的重要一關。
接最急的任務 啃最硬的骨頭
——記海關總署疫情防控工作個人二等功獲得者、港珠澳大橋海關旅檢一科副科長邵梁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多地先後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成為滞留港澳湖北籍旅客分批集中入境的指定口岸。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拱北海關所屬港珠澳大橋海關旅檢一科副科長邵梁臨危受命,夙夜匪懈,擔最重的責任、接最急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用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扛起守好口岸防控一線的責任和使命。
黨旗在一線飄揚
“滄海橫流有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面對疫情防控大戰大考,堅持黨的領導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1月20日,新冠肺炎納入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港珠澳大橋海關在拱北海關黨委堅強領導下,按照“統籌、精準、聯動”戰“疫”總思路,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下設4個工作小組,并集結醫學專業背景的骨幹力量,成立專業技術組,統籌科學防控。

邵梁使用對講機與入境車道值班科領導對話
邵梁所在的旅檢一科衛生檢疫崗,是港珠澳大橋口岸的第一道檢疫防線。1月23日,邵梁挑起了港珠澳大橋海關疫情防控專業技術組總聯絡員的重任。這一天,他剛過完33歲生日。
“33歲的第一天,算是理解了什麼叫與時間賽跑。”一天之内,他完成了制定防控指引、錄制教學視頻、緊急開展培訓等多項工作。與13名90後、95後關員迅速達成“統一規範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風險”共識,成為大橋海關抗擊疫情的智囊團,為指揮部精準施策提供決策輔助,為一線科學防控提供全程專業指導。
針對港珠澳大橋的監管實際,邵梁帶領組員研究制定了《大橋海關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手冊》《大橋口岸聯防聯控作業流程》等規範性操作指引,制作了《N95口罩佩戴方法》《醫用防護服穿脫演示》等教學視頻,其中《九步穿,七步脫,教你正确穿脫防護服》教學視頻被廣泛轉載。
真情守護回家路
臨近農曆春節,港珠澳大橋海關迎來春運高峰。1月26日,為防止疫情經口岸傳播,海關總署重新啟動出入境人員填寫健康申明卡制度。1月27日,港澳地區相繼出台嚴格的入境管理措施,大量旅客集中返程。
多重情況疊加,口岸疫情防控任務加重、壓力增大。作為旅檢一科黨支部的組織委員,邵梁深知非常時期,做好疫情防控,保障旅客安全順利入境,既是職責所在,更是政治擔當。面對日趨複雜的人員情況、不斷增加的接觸風險,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堅守崗位、連續作戰。“遇到疑似病例,大家都怕的時候,我們就要上!”邵梁說。
當專業技術組召集研讨時,他在會議桌前,結合病毒傳播特點和防控要點,帶領組員逐項環節、逐條路線、逐個細節進行推演設計,設置前置健康申報環節,開辟車前驗放通道,制定出最優處置方案,确保“最短距離,最少接觸”。
當大橋首例有染疫嫌疑的旅客入境時,他通過對講機說一句“我來”,迅速趕到旅檢大廳。咽拭子采樣需要直面病毒風險、近距離進行,即便已“身經百戰”,邵梁也不敢馬虎,嚴格完成醫學防護九道步驟,确保“零風險、零差錯”。

邵梁正在查看旅客複測體溫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疫情防控期間,邵梁帶領小組加強與港澳海關聯防聯控聯動,與小組成員通宵達旦,切實保障滞留港澳的湖北籍旅客順利、安全返程。
戰“疫”猶酣
“英雄揮戈去,萬馬戰猶酣。”經過全國上下的頑強奮戰和艱苦努力,國内疫情防控初步呈現形勢持續向好态勢。但邵梁不敢懈怠,他還要帶領小組在大橋海關指揮部統籌部署下,依法科學落實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内防輸出、外防輸入,堅決遏制疫情通過口岸傳播擴散。
“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麻痹大意。”他說,“我們正在細化防護措施和對一些疑似病例的要求。”日常工作暫時減少了,他就帶領小組總結反思,因地制宜,讓相關部門的診療方案可以落地,總結經驗進行内部培訓。“接下來還要制作教學視頻開展全員培訓,研究防護用品的替代方案,并且在境外疫情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再下功夫。”
閑時練兵,戰時沖鋒。邵梁對前期工作進行了認真總結、反思和梳理。随着國際疫情形勢變化,按照海關總署要求,在嚴格落實“三查、三排、一轉運”措施的基礎上,梳理規範信息通報、健康申報、體溫監測、流調排查、辦理移交等操作流程,研究制定《疫情高風險國家地區旅客處置操作指引》《血常規檢測規程》。
鑄成海上堡壘的,不是滾滾的浪濤,而是水底細小的泥沙。堡壘無聲,但能激發無限潛能;黨旗無言,卻可彙聚磅礴力量。邵梁和許許多多海關旅檢人一樣,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用忠誠維護國門安全,用執着守護人民平安,用行動诠釋責任擔當。
群衆暖心人
——武漢消防“119黨員突擊隊”傾力抗疫為民辦實事
在疫情防控武漢保衛戰中,活躍着一支由650人組成的“119黨員突擊隊”。他們中,有的深入醫院、康複驿站、隔離點轉運人員、運送醫療物資、照顧隔離病人生活,有的下沉社區搬運分發物資、防疫洗消殺毒、解決居民生活困難。他們懷揣一顆滾燙的心,為疫情中的群衆帶去“火焰藍”的暖心服務。
最艱難的時刻體現最忠誠的擔當。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消防救援大隊“119黨員突擊隊”成立之初,吳家山站副站長張亦超和他的隊友們主動請戰,沉入一線,默默堅守。
“我們轄區面積太大了,力量不夠,所以我們都融入社區,和志願者們一起工作。”張亦超說:“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去哪裡。也許今天在這個小區洗消殺毒,明天就到那個小區搬運分發物資了。”
“我的錢包不見了。”3月15日下午,77歲的栗芳玉老人說。老人是突擊分隊協助社區剛從徑河衛生院轉運至泰康醫院的患者。“什麼東西不見啦?”面對老人疑惑的神情和比劃的手勢,突擊隊員孫安連反應過來:老人聽覺不好,聽不見。他立刻找來紙和筆,寫下一行行大字與老人交流着。
“您别着急,我們一定會幫您找回來的。”
“請稍等,我幫您問一下。”
……
最終,來回兩趟,曆經3個小時,孫安連終于在徑河衛生院裡找到了老人的錢包。
“有沒有人啊?幫幫忙吧,我沒有口罩了,不敢出門,家裡沒菜了。”3月4日上午,武漢市江岸區消防救援大隊“119黨員突擊隊”在堤角小區展開防疫洗消過程中,在一個單元樓樓道裡隐約聽到有人在呼喊。
“老人家,您怎麼了?”突擊隊員康靖在四樓找到了聲音的來源。
“我不敢出門,家裡的菜都吃完了。”老人70歲左右,子女均不在武漢,沒有口罩不敢出門,生活物資已經消耗殆盡。
見此情況,康靖将随車攜帶的50隻口罩和兩瓶酒精送給了老人,并教給老人使用方法。随後,通過社區團購群幫助老人購買了蔬菜、肉類等生活物資,老人拉着他的手連聲說:“小夥子,你們真好!”
“社區裡,獨居老人的信息獲取渠道比較窄,他們不知道社區可以派發物資。”康靖及時把老人的情況反饋給了社區,社區自此開始每日給老人上門送生活物資。
“隻要百姓需要,我們都會盡力幫忙。”截至目前,康靖所在的“119黨員突擊隊”已對9個社區、33個小區、543個單元樓開展防疫洗消,為社區搬運生活物資10餘噸。
“各位居民,大家好!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請大家盡量不要出門……”杜義才是河南省消防救援總隊鶴壁支隊浚縣大隊政治教導員,作為一名滞留湖北的消防人員,接到支援武漢的通知後,他第一時間向組織請戰,深入疫情嚴重的社區與戰友們并肩作戰。
“前幾天,從湖北鹹甯送來了一批活魚,社區老人多、行動不便,突擊隊就一戶一戶地送,送了近4000戶。”社區幹部說,自從“119黨員突擊隊”融入社區開展工作以來,共搬運分發生活物資40餘噸,勸阻疏導聚集人員約1700餘人,張貼宣傳提示2000餘份。
3月11日,武漢市漢南區消防救援大隊“119黨員突擊隊”隊員像往常一樣在社區分揀居民采購的物資,分隊長的熱線電話又響了:“我們小區有個老人摔倒了,90多歲,現在需要送到她女兒家。”
接到求助後,突擊隊員迅速趕到現場。他們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抱起來,慢慢挪到輪椅上,合力将老人擡着送到了同一個小區她女兒的家中。
轉載自:共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