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信息 Focus
學習園地

42年前:習近平赴村調研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

作者: 時間:2024-10-14 10:11  浏覽:

   

1982年4月初的一天,幾位推着自行車的人來到了河北正定縣三角村。

其中一位便是剛到任不久的正定縣委副書記習近平,這是他到任後的調研首站。


習近平在辦公室地圖前謀劃正定的發展來源:《讓群衆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迹》


習近平和當地幾位群衆拉家常時,意外發現在全縣第一個糧食畝産過千斤的三角村,大家說得最多的竟是“糧食不夠吃”。

“一年幹下來,從年頭吃不到年尾。”

“誰家不夠吃了,就偷着去新樂、無極、藁城等鄰縣的村裡換紅薯幹吃。”

“一斤糧食能換三五斤紅薯幹,總比餓肚子強。”

聽到大家七嘴八舌倒苦水,習近平關心地問:“村裡這樣人家多嗎?”“别的村也這樣嗎?”

說話間,人群旁過去幾輛自行車,一位社員擡手指着車上馱着的小口袋告訴習近平:“你瞧,這準是去換紅薯幹的。”

畝産千斤,卻吃不飽飯,是怎麼回事?村民無奈地答道,征購交得太多了,手裡又沒錢買糧,沒辦法才這樣的。

從三角村調研回來後,習近平内心久久不能平靜,便找到時任正定縣縣長程寶懷進行交談。

在程寶懷辦公室,習近平直言不諱:“正定在經濟上是農業單打一,在農業上是糧食單打一。咱們為了交征購,年年擴大糧食面積,壓縮經濟作物面積,全縣的棉花隻剩一萬畝。現在糧價30年不變,小麥1毛2一斤,玉米8分錢一斤。依我看,咱們實際是個扛着紅旗的‘高産窮縣’。不解決高征購,正定的溫飽就無從談起!”

“我們應該向上級反映一下,争取減少一部分征購。”習近平鄭重地說。

說幹就幹,習近平和縣委其他領導一起,立刻跑省進京,向各級有關部門反映這個問題。

很快,中央、省委、地委聯合調查組來到正定縣,就征購負擔是否過重問題召開座談會,一緻認為習近平反映的情況屬實。

當年,正定縣的糧食征購任務便從7600萬斤核減到4800萬斤,減幅達36.8%。

這一減,三角村村民家的飯桌上多了白面饅頭,少了紅薯幹,正定縣的農民人均年收入也從148元漲到了400多元。

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後,正定縣人民開始投身到農村變革的洪流中,探索正定經濟起飛的新道路。